1950年,为了帮助越南对抗法国,中央决定让越南的精锐部队308师来中国接受训练。这些越南士兵当时还很稚嫩,对战斗技巧一窍不通,尤其是歼灭战这种复杂战术更是毫无概念。当他们得知中国军队在淮海战役中消灭了55万敌军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么,这些越南士兵真的能掌握歼灭战的精髓吗?在中国顾问的指导下,他们又是如何成功驱逐法国殖民者的呢?
【一、13军密训越军王牌师】
二战一结束,胡志明率领的越盟就迅速掌控了越南北部,把日本人赶了出去。眼看越南人就要彻底摆脱外国统治,没想到法国人又打起了重返东南亚的算盘,想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重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这下子,越南人民刚看到自由的曙光,又得面对新的挑战了。
法国军队装备先进,士兵训练有素,面对缺乏实战经验的越南军队,他们迅速取得了优势。越南军队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包括河内、谅山和高平在内的广大地区。由于形势不利,越盟不得不撤离城市,转而进入山区进行游击战。然而,越南的军官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这使得他们在与法军的对抗中难以取得显著成果,也无法有效逼迫法军撤离越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胡志明激动万分。其实,他与中国领导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更早。在大革命年代,胡志明就与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少越南革命者也投身于中国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历史事实不仅见证了两国革命者的深厚友谊,也为后来的中越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胡志明迅速做出决定,他穿过山脉,避开了法军在中越边境的防线,成功进入中国。在解放军的严密保护下,他迅速前往北京,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会面。当胡志明提出支援请求时,毛泽东立即拍板,明确了抗法援越的战略方向。这一方针包括派出军事顾问、供应粮食和武器,以及协助越南方面训练部队。
在毛泽东等人着手组建军事顾问团期间,他们还指派驻守在云南的第4兵团第13军承担起为越南军队提供装备和训练的任务。
13军作为第二野战军的精锐部队,其军长周希汉在军界享有盛名。在解放战争期间,周希汉带领部队取得了显著战绩,成功俘获或击毙了64名国民党高级将领,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13军在战场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表现出色,几乎未曾败北。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之后,13军从长江流域一路南下,最终将胜利的旗帜插在了云南。鉴于周希汉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战绩,毛主席认为他是提升越南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人物。
中央军委对13军下达了明确指令,要求他们向进入云南的越南军队提供全方位的军事支持。具体来说,凡是来自国民党控制区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一律转交给越方,我军不留一件。此外,我军现有的美式装备也需全部移交给越军。总体原则就是:越方提出的需求,必须无条件满足。
1950年2月,越南军队的第308师,被誉为“先锋军师”,跨越了中越边界,抵达了中国云南省的砚山县营地。这个师是越南军队最初成立的主要步兵师之一,代表着越军中的顶尖战斗力,是全军中的佼佼者。越南的高层领导人长征亲自给中国第13军的指挥官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对中国同志的信任和期望:“请中国同志无需客气,将我们的子弟视为你们自己的子弟。”
这封信里流露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中方军官们。他们听着听着,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感动的神情。那种发自内心的诚恳,让这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将领们也不由得为之触动。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写信人的诚意,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份真挚。这种情感的力量,让原本严肃的会议现场多了一份温情。
根据周希汉的指示,位于砚山的13军随营学校在5月初开始了大规模迁移。这次迁移的目的是为了腾出空间给即将进驻的308师。随营学校的数千名人员被安排搬迁至滇中地区的弥勒县。这一行动不仅确保了308师的顺利进驻,也为随营学校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通过这样的安排,两个单位都能更好地开展各自的工作,体现了周希汉对军队资源合理配置的深思熟虑。
1950年5月7日,308师的两个团顺利跨过边境,进入中国。为了确保行动不被察觉,我军决定给越军308师换个名字,叫“两广纵队”。这样一来,既能隐藏身份,又能方便后续的沟通和协调。
这支来自两广的部队起初装备简陋,几乎所有人都光着脚,连草鞋都穿不上。因为长期吃不饱,战士们个个瘦得皮包骨头,脸色蜡黄。
然而,当部队抵达砚山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为了给308师举行欢迎仪式,我军决定将原本驻扎在砚山的13军随营学校迁至滇中地区的弥勒县。这样一来,腾出的营房可以全部供越南同志使用。
越军的住宿安排非常规范,每个班12名士兵住一间营房,里面正好摆了12张床,每张床上都挂着蚊帐。进门就能看到,12支枪整整齐齐地靠在墙边,其中有10支是步枪,另外还有2把冲锋枪,旁边还放着崭新的军装。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我们确实把308师当成了自己的主力部队来对待。这样的安排不仅体现了对士兵生活的重视,也反映出对这支队伍的信任和期待。从武器装备到生活设施,都按照最高标准来配备,足以说明308师在我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越南士兵们兴奋不已,他们热情地握住中国军官的手,表达着喜悦之情。
"这真是莫大的福气,全托毛主席的福。我们胡主席和你们毛主席可是多年的至交。"我由衷感叹道。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这种跨越时空的友谊,不仅见证了两国关系的密切发展,更为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整训启动后,周希汉和吴效闵负责为越南的干部们进行授课,而越军的连长及以上军官和普通士兵则主要在训练场上进行战术和技术的实操练习。
【二、淮海战役的战果让越南指挥官大惊失色】
周希汉和吴效闵对越军的实力一无所知,他们决定通过一场交流会来摸清对方的底细。为了展示实力,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本部队的经典战例进行分享。没想到,这次交流竟然暴露了严重的问题。
首先发言的是越军第88团团长泰勇,这位在战场上失去右臂的指挥官。他通过图片和照片向中方军官详细讲述了最近一场越军对法军据点的进攻。法军当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驻守,而越军则调集了整整一个团的兵力进行围剿。经过三天的激战,越军最终成功将法军赶出了据点。这场战斗是越军近期发动的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之一。
听完泰勇的叙述,平时容易发火的吴效闵突然从座位上蹦了起来。他一脚踢翻了之前坐的长凳,凳子翻了个底朝天。接着,他双手一弯,头枕在凳腿之间,躺了下来。他转向泰勇,问道:
"你们营和团的指挥部在战斗开始时设在什么地方?"
吴效闵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忍不住直接反驳道:“这算什么战术?根本就是资产阶级那一套军事理念。”
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陷入一片寂静。越南的军官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多人都有留学法国的经历。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基层士兵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很难融入士兵的生活,也无法与他们共患难。此外,这些军官往往缺乏主动带头、亲临前线指挥的作风。
我们的指挥官始终坚持与士兵并肩作战,亲自到前线指挥。他们认为,只有身处前线,才能准确掌握战场动态;只有亲临现场,才能鼓舞一线战士的士气,让他们勇往直前。如果连指挥官都不身先士卒,又怎么能激励战士们全力以赴呢?
要攻占法军的一个连级阵地,一个拥有3000人的团居然花了整整三天。
越军交流结束后,吴效闵拿起教鞭,开始为越军军官详细讲解13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沈庄战斗。吴效闵不仅是知识分子,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同时也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因此他的讲解生动且真实。越南军官听完后,个个面露震惊之色。
"干掉55万敌人?这听起来有点夸张啊!" 这种说法让人不禁怀疑,因为数字实在太大,感觉不太现实。通常,战场上的统计会有误差,但55万这个数字确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得考虑实际情况,看看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包括了其他因素。总之,这种说法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不能光凭一句话就信以为真。
陈赓亲自到越南了解情况后才发现,在中国军事顾问团抵达之前,越军从未取得过歼灭敌军一个连的胜利。对他们而言,消灭55万敌军简直是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会议结束后,越南军官们普遍表示收获颇丰。然而,越军指挥官高文庆随后单独找到了周希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昨天有同志指责他们存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这种说法不太合适。高文庆强调,大家都是共产党人,应该坦诚相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提出来。他坦言,越南方面确实经验不足,需要多学习。这段对话反映了双方在交流中的坦诚态度。高文庆主动提出不同意见,展现了越方对平等交流的重视。同时,他也承认自身经验的欠缺,体现了虚心学习的态度。这种开诚布公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促进军事合作的深入开展。
高文庆推门而入时,吴效闵恰好在房间里。两人素未谋面,高文庆却毫不避讳地开门见山,这让吴效闵一时不知所措,脸上泛起红晕。
尽管交流过程中难免出现摩擦,但这并未损害中越两国同志间的友好关系。通过这次互动,我军对越军的实际作战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确实缺乏实战经验,整体战斗力也相对薄弱。这次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观察机会,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了对手的实力。
为了提升越军的作战能力,周希汉和吴效闵决定亲自指导。他们从13军中挑选了一批连、营级干部,专门负责培训越军的战斗技巧。训练内容涵盖了从班、排到连、营的战术运用,以及单兵技能和战术操作。此外,还特别教授了爆破、扫雷技术,以及使用汽油桶发射炸药包的方法,这种方法被俗称为“没良心炮”。通过这种系统化的训练,越军的实战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越军对“没良心炮”这种简易但威力巨大的武器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它非常适合在越南战场上推广。这种武器制作简单,只需要一个汽油桶和一些炸药,但爆炸效果却极其震撼。308师后来大量采用这种战术,用它来破坏敌方机场的飞机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给法军和后来的美军造成了巨大打击,让他们叫苦不迭。
我军不仅传授了越军近距离射击的技巧,还指导他们掌握了连续爆破的战术。一位全神贯注观察的越南军官激动地表示:“有了这样的炮火支援和爆破手段,法国人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中国军事顾问团指导的实战演习中,我军展示完毕,越军随即展开预定演练。中国顾问担任连排级指挥职务,越军基层官兵作为战斗人员,对模拟法军据点发起进攻。这种贴近实战的操练方式,显著提升了越军的作战能力。通过中越双方的密切配合,越军部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进步,战斗素养得到快速提高。这种训练模式,有效促进了越军战斗力的整体提升。
经过近三个月的训练,13军为308师配备了全套美式轻武器,并额外提供了12门山炮和大量弹药。此外,我军还将用于牵引火炮的骡马一并移交给了越军。这些骡马曾随部队从北方长途跋涉至云南边境。在交接骡马的那天早晨,王砚泉恰巧路过,目睹了几位马夫含泪抱着骡马,一边往它们嘴里塞黑豆的情景。这些马夫与他们的无言战友即将永别,再也无法相见。
战争末期,越军308师的武器装备已经比解放军还要先进。他们从我们这里拿到了10门57式无后坐力炮,这可是重庆兵工厂在解放战争快结束时才造出来的新玩意儿,我们自己都还没用上呢。搞笑的是,越军压根儿没见过这种炮,非得让我们派顾问去教他们怎么用。可谁知道,我们的顾问也不懂这玩意儿怎么操作,最后搞得大家都很尴尬。
武元甲曾满怀感激地谈起13军对越南军队的援助:
308师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接下来就等着真正上战场了。但问题是,当他们进入抗法战场后,能否像周希汉所期望的那样,对法军实施歼灭战呢?
显然,这种做法并不可行,因为训练和实战完全是两码事。那时,法军占据了高平和谅山,切断了新中国与越盟之间的联系。因此,越军的当务之急是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以便与新中国重新建立联系。308师之所以在中国接受训练,正是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
【三、陈赓大将让越南军官心服口服】
明白这个情况后,毛主席决定派一位重要将领去越南指挥战斗。他选中的是大家都知道的陈赓。
陈赓作为云南军区及第四兵团的指挥官,与13军的周希汉、吴效闵等人有着深厚的上下级关系。此外,他与胡志明早已相识多年。考虑到这些因素,委派陈赓去指挥越南军队的作战行动无疑是最佳选择。他的丰富经验和广泛人脉将为任务的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在启程前往越南之前,陈赓先听取了周希汉和吴效闽等人的情况介绍。周希汉提到,越军的作战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在炮火精准度、爆破技巧和机枪操作方面,表现非常出色。这些进步为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增添了不小的优势。
周希汉接着语气一转,直言不讳地表示:
总的来说,我们和越南军队的关系还算融洽。不过,越南那边有些连级以上的军官,总觉得自己文化水平比我们的顾问高,不太瞧得上咱们。他们觉得我们顾问有点土气,打国民党还行,对付法国人就不太在行了。
那时候,我们的部队还没跨过鸭绿江,越南的军官们对我们的战斗力还摸不着底。他们心里更偏向于请苏联的外国专家来指导,而不是接受中国的本土顾问。至于我们提倡的官兵平等、前线指挥那一套,他们压根儿就不买账。
听完周希汉的报告,陈赓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他琢磨着,这次边境战役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好好展现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威力。只有通过这场硬仗,才能真正让越南的军官们信服。要知道,308师虽然装备升级了,但战术思维和作战能力还停留在老样子,这一点必须改变。
战斗即将打响,陈赓与越南军官们就作战策略展开了激烈讨论。部分越南军官主张抓住法军尚未站稳脚跟的时机,一举攻占高平这座重要城市。但陈赓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我军作战的重点不在于占领多少城池,而在于有效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他指出,高平城防设施完善,驻守的敌军超过2000人,贸然进攻难度很大。
打七溪高地是个好主意,那儿只驻守着400名敌军,我们完全有把握全歼他们。而且,这么做还能把高平的敌人从坚固的城池里引出来,让他们失去防御优势。这样一来,我们的进攻就会更加顺利,也能更快地取得胜利。
越军指挥官对陈赓的战术部署感到困惑。他们认为,如果先攻打东溪和七溪,法军肯定会加强高平的防御力量,到时候再进攻岂不是更加困难?这种想法在越军内部普遍存在。他们不明白陈赓为何选择这样的进攻顺序,担心这会给后续作战带来更大的挑战。
陈赓分析认为,高平的地形三面被江河环绕,背后是高山,防御工事非常坚固。攻打高平需要渡江,而且只能从一面进攻,既要深入敌方阵地,还要防备可能增援的伞兵,难度很大。相比之下,如果先攻打东溪和七溪,城内的法军军心就会动摇。我军经过多次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士气也更高涨。等到那时再攻打高平,困难会减少,反而更容易成功。
越南指挥官随后指出,我们的部队缺乏连续作战的实战经验,士兵们的体能状况也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持续进行高强度战斗,我们可能难以维持战斗力。
陈赓听后笑了笑,说道:“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该一开始就挑难打的敌人下手。不如先找那些实力稍弱的据点开刀,等把弱的解决了,强的自然也就没那么难对付了。至于部队缺乏连续作战的经验和体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办法来解决:一是把伙食搞好,让战士们吃得好,体力自然跟得上;二是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打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在长达四小时的讨论中,陈赓耐心地与越南指挥官们沟通,最终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随后,越军308师迅速行动,计划用8000人的兵力进攻仅由400名法军驻守的东溪据点。作为曾指挥20万大军、歼灭过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将领,陈赓这次为了一个几百人防守的小据点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确实在他多年的军事生涯中显得格外特别。
然而,战事一开,各种意外接连不断。尽管越军在火力和人数上都远超法军,占尽上风。但尽管他们发动了多次猛攻,局面始终未能有所突破。
经过深入调查,陈赓总结出东溪战役失利的关键问题在于越军指挥层。首先,各部队没有按预定时间发起进攻,行动缺乏统一性。其次,越军指挥官普遍存在畏战心理,远离前线,无法有效掌控部队。此外,部分军官为掩盖过失,向上级提供虚假情报,导致决策失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陈赓不得不亲自重新安排战术,决定傍晚时分发起攻击。他还特别提醒越军的指挥官们,指挥位置要尽量靠前,进攻方式要从单面改为多面,尤其要重视北面和南面的攻势。
战斗再次爆发,越军仅用60分钟就彻底击败了法军。这场胜利对越军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过去他们连法军的一个连队都难以攻克,而这次却一举消灭了法军整整一个营的兵力,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这一战果不仅展示了越军战斗力的显著提升,也标志着他们在战略战术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东溪失守后,法军的防御体系被彻底分割。面对这一局面,法军决定采取行动,集结了超过3000名士兵,由勒热巴将军指挥,大举向东溪进发。这一举动恰好符合陈赓的预期。我军擅长围困敌方据点,并在野外消灭援军,这正是我们的强项。
接着,陈赓命令308师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彻底消灭了对方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勒热巴也成了俘虏。被俘时,勒热巴一脸不服,愤愤地说:“你们哪有武器,还不是中国给的。”他完全没料到,这场胜利的背后,其实是中国人指挥的。而打败他的,是实力远超他的大人物。
勒热巴兵团被击败后,高平和谅山的敌军如同受惊的鸟儿,纷纷弃城逃跑,越盟与新中国成功实现了领土的连通。这场战斗中,越军消灭了超过8000名敌人,并夺回了5座城市,战果远超预期。越南的指挥官们对中国顾问的能力彻底信服,这些来自中国的“土顾问”竟然真的能战胜那些吃洋面包的法国人。自此,越军干部与中国顾问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双方的合作更加和谐。
陈赓回国后,一些越南军官忍不住向中国顾问打听:"像陈赓将军(当时越南人对他的尊称,那时他还没正式授衔)这样的指挥官,中国还有多少?能不能让他继续留在越南指挥作战?"他们显然对陈赓的能力印象深刻,希望能得到更多像他这样的军事人才。